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幻梦推文 > 其他类型 > 修仙,修个屁的仙王启月王月香前文+后续

修仙,修个屁的仙王启月王月香前文+后续

华容山庄的暗卫 著

其他类型连载

王启林转身,对着身后的晚辈们说道:“云儿,尘儿,豪儿,萱儿,快来见过你们余师叔。”王逸云、王逸尘、王豪、王逸萱等人听闻,赶忙整齐地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见过余师叔。”余力微笑着点头回应,眼神中满是和蔼。众人寒暄完毕后,余力迫不及待地说道:“师兄,现在就前往我给你们准备的庄园吧?”王启林点头,转而吩咐道:“尘儿留下,带几个人在这儿等候运输马队。其余人跟我和你们余师叔,先去庄园。”余力听到这话,立刻吩咐巡逻队长,让他带领几人留下,陪同王逸尘等待运输马队。随后,余力亲昵地拉着王启林的手,一边说着“我也得试试你这个神奇的飞艇”,一边和王启林等人一同登上了飞艇。随着一阵机械的声音,飞艇缓缓升空,朝着庄园的方向飞去。作为二阶炼器师的余力,对各...

主角:王启月王月香   更新:2025-01-17 14:44: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王启月王月香的其他类型小说《修仙,修个屁的仙王启月王月香前文+后续》,由网络作家“华容山庄的暗卫”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王启林转身,对着身后的晚辈们说道:“云儿,尘儿,豪儿,萱儿,快来见过你们余师叔。”王逸云、王逸尘、王豪、王逸萱等人听闻,赶忙整齐地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见过余师叔。”余力微笑着点头回应,眼神中满是和蔼。众人寒暄完毕后,余力迫不及待地说道:“师兄,现在就前往我给你们准备的庄园吧?”王启林点头,转而吩咐道:“尘儿留下,带几个人在这儿等候运输马队。其余人跟我和你们余师叔,先去庄园。”余力听到这话,立刻吩咐巡逻队长,让他带领几人留下,陪同王逸尘等待运输马队。随后,余力亲昵地拉着王启林的手,一边说着“我也得试试你这个神奇的飞艇”,一边和王启林等人一同登上了飞艇。随着一阵机械的声音,飞艇缓缓升空,朝着庄园的方向飞去。作为二阶炼器师的余力,对各...

《修仙,修个屁的仙王启月王月香前文+后续》精彩片段


王启林转身,对着身后的晚辈们说道:“云儿,尘儿,豪儿,萱儿,快来见过你们余师叔。”王逸云、王逸尘、王豪、王逸萱等人听闻,赶忙整齐地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见过余师叔。”余力微笑着点头回应,眼神中满是和蔼。

众人寒暄完毕后,余力迫不及待地说道:“师兄,现在就前往我给你们准备的庄园吧?”王启林点头,转而吩咐道:“尘儿留下,带几个人在这儿等候运输马队。其余人跟我和你们余师叔,先去庄园。”余力听到这话,立刻吩咐巡逻队长,让他带领几人留下,陪同王逸尘等待运输马队。

随后,余力亲昵地拉着王启林的手,一边说着“我也得试试你这个神奇的飞艇”,一边和王启林等人一同登上了飞艇。随着一阵机械的声音,飞艇缓缓升空,朝着庄园的方向飞去。

作为二阶炼器师的余力,对各类法器有着浓厚的兴趣,此次亲眼见到如此新奇的飞行法器,内心的好奇如潮水般汹涌。王启林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大方地说道:“豪儿,你把这个飞艇的情况给你余师叔详细介绍一下。”

王豪领命,条理清晰地讲解起来:“余师叔,这飞艇采用了特殊的设计,以石油为核心驱动,无需临时注入灵力就能稳定飞行。而且,艇身所用材料都是凡间常见的金属,经过特殊的炼制,才具备了这般飞行能力。”

余力听后,大为惊叹,不禁感慨道:“真了不起啊!这飞艇不用灵石就能驱动,还能用凡材打造出如此神效。师兄,你家可真是出了一个麒麟儿,能研制出这等神奇法器,实在是令人佩服。”在飞艇平稳飞行的过程中,王豪又解答了余力提出的诸多技术问题,飞艇内不时传出阵阵赞叹声,一路朝着庄园飞去 。

在南林坊,余力精心为王家众人准备的庄园内,宽敞的会客厅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气息。众人在雕花木椅上依次坐定,王启林微微前倾,目光诚恳地看向余力,缓缓开口:“师弟,此次我率众人前来,实则是想在迷雾森林中试验一些新型法宝。这迷雾森林环境复杂,正适合检验法宝的实战性能,还望师弟能给予诸多方便。”

余力听闻,连忙摆了摆手,脸上满是热忱:“师兄,你这是说的哪里话!您能来找我帮忙,那是师弟我的荣幸。这新型法宝的试验必定意义非凡,我定当全力支持。”他稍作停顿,思索片刻后接着说道:“这样吧,师兄。你们一路奔波,舟车劳顿,先在这庄园里好好休整两三日。待你们准备充足,我也将手头这两日的事务妥善交代一番,届时我亲自陪你们深入迷雾森林走上一趟。也好为师兄保驾护航,顺便见识见识那些神奇的新型法宝。”

王启林面露感激之色,点头应道:“如此甚好,那就麻烦师弟了。此次前来,多有叨扰,实在过意不去。”

“师兄切莫客气。”余力笑着站起身来,说道:“那师兄,你们远道而来,想必也都累了,我就不打搅你们了。你们先好好休息,有任何需要,尽管吩咐下人。”言罢,余力带着他的巡逻队员们,井然有序地退出了会客厅,轻轻合上了房门,给王家众人留下一片安静的休息空间。

随着王家运输马队浩浩荡荡抵达南林坊的庄园,现场气氛瞬间热闹起来。马队不仅带来了训练有素的航空地勤队人员,还运载着大量琳琅满目的物资设备。一箱箱密封的木箱、一卷卷特制的绳索,以及各种用途不明但一看就极为精密的器具,在众人的搬运下有序地从马车上卸下。


复进簧的制造也是一个难点。它需要精确控制弹簧的钢丝直径、圈数、节距以及热处理工艺等参数,以保证其具有合适的弹性系数和疲劳寿命。选用优质的弹簧钢丝,在专业的弹簧绕制设备上进行绕制,绕制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张力,确保每一圈弹簧的直径和节距均匀一致。绕制完成后,进行热处理,通过淬火和回火等工艺,提高弹簧的强度和韧性,使其能够在自动机的频繁往复运动中稳定可靠地工作。

弹鼓的制造则考验着团队的装配工艺水平。弹鼓内部的拨弹机构、弹簧装置和弹药排列轨道等部件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加工,并且在装配过程中要保证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精度和运动顺畅性。首先是对弹鼓外壳进行冲压成型,然后在外壳上加工出各种安装孔和定位槽。内部的拨弹轮和弹簧等零件则分别进行精密加工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装配。在装配过程中,要不断地测试弹鼓的供弹性能,调整各个部件的位置和配合间隙,确保弹药能够顺利地从弹鼓中被拨出并送入机匣内的进弹口,避免出现卡弹、供弹不畅等问题。

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质量检测贯穿始终。每完成一道工序,都要对零部件进行严格的尺寸测量、形状公差检测和表面质量检查。使用三坐标测量仪等高精度检测设备,对关键零部件的尺寸进行精确测量,与设计图纸进行对比,确保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对于一些表面质量要求较高的零件,如枪管内膛和机匣内部的关键配合面,还要进行粗糙度检测和探伤检查,防止出现裂纹、砂眼等缺陷。

随着各个零部件的陆续加工完成,进入到最后的装配调试阶段。将枪管、机匣、枪机、复进簧、弹鼓以及其他零部件小心翼翼地按照装配工艺规程进行组装。在组装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部件的安装顺序和拧紧力矩,确保连接牢固可靠。装配完成后,首先进行静态调试,检查各个部件的安装是否正确,运动部件是否能够灵活运动,有无卡滞现象。然后进行动态射击试验,在专门的试验场地上,使用模拟弹药对自动机炮进行试射。观察自动机的循环动作是否正常,包括射击、抽壳、抛壳、复进等环节是否顺畅;检查弹鼓的供弹是否稳定可靠,有无卡弹、断供等问题;测量射击精度,看弹着点的散布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如果在试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立即对相关部件进行拆解检查和改进,然后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自动机炮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试制麦德森 M1935 式 20 毫米自动机炮的过程充满了困难,但王豪带着工匠一直忙了一个多月,报废了30多根枪管才制造出一挺机炮出来,不过最难的就是开头,一旦已经做出来,那么后续就是按照前一个的标准和要求流程来复制就行了。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王豪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而又艰巨的弹药生产任务中。他所设立的简陋却充满希望的工坊内,机器的轰鸣声日夜不停,仿佛在奏响着一曲奋斗的乐章。


在望远镜成功问世后,王豪深刻意识到人力短缺对科技发展的阻碍,于是决定编写小学至初中阶段的数学、物理、化学教材以培育人才,王月香担任记录员并借此学习了不少知识。

每日清晨,阳光洒落,王豪便开启了知识传承之旅。在一间宽敞明亮的屋子里,王星、王明远、王江以及众多参与玻璃试制的族中晚辈和精心挑选出的 200 名学徒,还有手艺精湛的首饰工匠们整齐就坐,目光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与好奇。王豪手持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个清晰的数字、符号与图形,深入浅出地讲解着数学的逻辑之美、物理的规律之妙以及化学的变化之奇。

课堂上,王豪指着黑板上的电路图说道:“大家看,这就是电流的路径,就像水流一样,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过用电器,再回到负极,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这样用电器才能工作。你们能明白吗?”王星皱着眉头,举手问道:“豪弟,那为什么电流一定要这样走呢?不能反过来吗?”王豪笑着回答:“这是因为电源内部有一种力量,会推动电荷从负极流向正极,而在外部电路中,电荷就会顺着这个趋势从正极流向负极,这是电学的基本规律。就好比水往低处流,是因为有重力的作用。大家先记住这个原理,以后我们会深入探究其中的缘由。”

午后,阳光稍显炽热,王豪又马不停蹄地转战后院的试验场地。王明远、王江以及江山等工匠早已在那里等候,周围摆放着各种试验材料和简陋但充满希望的工具。他们即将踏上探索电线、电池和蒸汽发电机奥秘的征程。

在制作电池时,王豪拿起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向大家展示:“我们今天要制作的电池,主要依靠这两种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来产生电流。大家看,把锌片和铜片插入这个装有硫酸溶液的容器中,注意不要让它们直接接触。”王江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按照王豪的指示操作,边做边问:“豪叔,这两种金属在溶液里发生了什么反应,怎么就能产生电流呢?”王豪解释道:“锌比铜活泼,在硫酸溶液中,锌会失去电子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而这些电子会通过导线流向铜片,在铜片表面聚集,溶液中的氢离子会在铜片上得到电子变成氢气逸出,这样就形成了电流。这就是原电池的基本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化学反应产生了电能。”

在蒸汽发电机的试制场地,一个巨大的、略显粗糙的金属装置矗立在中央,旁边连接着各种管道和仪表。王豪绕着发电机边走边说:“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攻克的难题——蒸汽发电机。大家看,首先我们要让水在锅炉里加热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蒸汽推动活塞运动,活塞的往复运动再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最终实现将蒸汽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再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转化为电能。”王明远看着复杂的装置,有些担忧地问:“豪叔,这么多部件,要怎么保证它们协同工作呢?而且蒸汽的压力和温度怎么控制才合适呢?”王豪拍了拍王明远的肩膀说:“这确实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调试和改进。我们先从控制蒸汽的产生量和压力入手,逐步找到各个部件的最佳配合状态。大家不要怕失败,每一次尝试都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步。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断探索,一定能让这个大家伙运转起来,为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电能。”

在那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一个月里,王豪和他的团队仿佛置身于一场与未知的赛跑之中,简陋的工坊成为了他们追逐科技曙光的战场。工坊内光线昏暗,墙壁被烟火熏得漆黑,四处摆放着形状各异的金属原料、半成品以及略显粗糙的工具,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的味道和紧张忙碌的气息。

起初,试制工作困难重重,基础工具的匮乏成为了前行路上的巨大绊脚石。在制作电线时,由于没有精确的测量工具,难以确保金属丝的粗细均匀度,导致电阻波动频繁,电流传输不稳定,时常出现短路或断路的情况。而在蓄电池的试制过程中,对于电极材料的用量和电解液的配比,只能凭借大致的估计,无法精准控制化学反应的进程,使得电池的容量和充放电性能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面对这些棘手的难题,王豪凭借着脑海中先进的知识体系和顽强的毅力,决心自行制造所需的关键工具。他带领着团队成员,日夜钻研,反复试验。制作游标卡尺时,从选材到刻度的雕刻,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和调整。选用硬度适中、不易变形的金属条,精心设计游标与主尺的契合度,经过细致的研磨和校准,最终打造出能够精确到毫米以下的游标卡尺,为零部件的精密加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铁尺、卷尺的制造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柔性材料,既能保证尺子在拉伸和卷曲时的韧性,又要确保刻度的清晰和准确。经过多次尝试,才确定了一种特殊的合金材质,并通过精细的冲压和刻度印制工艺,制成了可以方便测量较长距离的铁齿卷尺,大大提高了场地布置和大型部件制造的效率。

公平秤的制作则涉及到杠杆原理和砝码校准等多个复杂环节。王豪仔细计算着杠杆的长度和支点的位置,带领工匠们精心打磨秤杆和秤盘,挑选质地均匀的金属制作砝码,并反复进行校准调试,确保每一次称量都能精准无误,从而保证了原材料在各种化学反应中的精确配比。

在仪表制作方面,试电笔和万向表的诞生更是凝聚了众人的智慧与心血。试电笔的制造需要解决绝缘材料的选择和电流感应装置的灵敏度问题。王豪四处寻找合适的绝缘木材和金属探头,经过反复测试和改进,终于制作出能够安全、准确检测电路是否带电的试电笔,为电路的调试和故障排查提供了重要工具。

万向表的制造则更为复杂,它需要精确的齿轮传动和指针稳定装置。王豪和工匠们精心打磨每一个齿轮,调整齿轮之间的啮合度,确保指针能够灵活转动并精准指向相应的刻度,从而可以测量多种物理量,如电压、电流、电阻等,为电气设备的测试和调整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持。

同时,他们还制造了一些简单的电线和蓄电池制造设备。例如,通过设计和打造专门的拉丝模具,能够将粗金属条拉制成均匀的细电线丝,提高了电线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对于蓄电池制造,自制的电解液搅拌和灌注设备,实现了电解液的精准定量添加。

解决了计量工具问题,王豪站在一群神情专注的工匠面前,桌上摆放着各种简陋却实用的工具和一堆堆形态各异的原料,他们即将踏上自制三酸两碱这一充满挑战的征程。

“各位,今日我们要制作的三酸两碱,乃是诸多工业之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硫酸,我们以硫铁矿为原料,这硫铁矿就如同是我们开启这扇化学大门的钥匙。”王豪拿起一块硫铁矿,仔细端详着说道。众人纷纷围拢过来,眼神中满是好奇与专注。

制作硫酸的第一步是焙烧硫铁矿。“我们将硫铁矿放入这土制的焙烧炉中,要注意控制火候,让它充分与空气接触。”王豪一边说着,一边指挥着众人将硫铁矿小心地放入炉内,生起火来。炉火熊熊燃烧,刺鼻的气味逐渐弥漫开来。“先生,这味道可真呛人,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一位年轻的工匠忍不住问道。王豪微笑着解答:“这是正常现象,硫铁矿在焙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气体,大家不要慌张,继续添柴,维持火候。”

经过一段时间的焙烧,得到了二氧化硫气体。接下来便是关键的催化氧化环节。“我们要把这二氧化硫气体引入这个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室中,让它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这催化剂可是重中之重,稍有差池,反应就难以顺利进行。”王豪边说边检查着反应室中的催化剂。众人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生怕出现一点差错。

当三氧化硫生成后,便是最后的吸收过程。“用浓硫酸来吸收三氧化硫,就像水吸收水汽一样,但这其中的比例和温度控制极为关键,否则就得不到我们想要的浓硫酸。”王豪一边讲解,一边亲自操作示范,众人紧跟其后,仔细观察着每一个步骤。

盐酸的制作则以食盐为原料。“将食盐放入这特制的容器中,加入浓硫酸,然后加热。这两者相遇会发生奇妙的反应,产生氯化氢气体。”王豪说道。“先生,这会不会很危险?”有人担心地问。“只要我们按照步骤来,做好防护措施,就不会有问题。大家看,这产生的氯化氢气体通过管道引入水中,就会变成盐酸溶液。”王豪耐心地解释着,同时指挥着大家进行操作。

硝酸的制备相对复杂些。“我们先将硝酸钠和浓硫酸混合加热,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硝酸蒸汽,我们要通过冷却装置将其冷凝成液体硝酸。”王豪详细地讲解着每一个细节,众人认真地聆听并操作着。在加热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十分关键,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反应失控。“大家注意看温度计,一定要保持温度的稳定。”王豪时刻提醒着众人。

对于烧碱和纯碱的制作,也各有其法。烧碱通过电解食盐水溶液得到,纯碱则是利用氨碱法,以食盐、石灰石和氨气为原料。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王豪不停地穿梭在各个操作区域,解答着众人的疑问。

在他的带领下,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终于成功自制出了三酸两碱。

王豪等人又开始试制电线。首先是原材料的准备阶段,他们从长兴城商家里购买矿石中艰难地提炼出纯度较高的铜。这需要搭建简易的熔炉,将矿石投入炽热的火焰中,经过反复熔炼和精炼,一点一点地去除其中的杂质。每一次熔炼都是对耐心和技术的考验,因为杂质的残留会严重影响铜的导电性。当终于得到较为纯净的铜块后,便进入了拉丝环节。他们利用自制的拉丝模具,这模具是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才制作出来的,将粗铜条小心翼翼地穿过模具,然后凭借着人力或简单的机械装置,缓缓地拉动铜条,逐渐将其拉制成细长均匀的铜丝。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精准地控制拉丝的力度和速度,稍有不慎,铜丝就可能断裂或者出现粗细不均的情况。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就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可能白费,需要重新开始。

铜丝拉制成功后,接下来就是绝缘处理。由于条件有限,他们只能寻找一些天然的橡胶或经过简单加工的绝缘材料。将这些材料手工缠绕在铜丝上,每一圈都缠绕得紧密而均匀,然后再仔细地涂抹上自制的绝缘漆,以确保电线的绝缘性能。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电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漏电等危险情况。

而蓄电池的试制则像是一场在黑暗中摸索的冒险。一开始,寻找合适的电极材料就如同大海捞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他们最终选定了铅和二氧化铅作为正负极材料。制作电极板成为了一项关键任务,需要将铅和二氧化铅制成特定的形状和尺寸,这不仅要求精确的模具制作,还需要在高温下进行烘烤,以增强其活性和稳定性。每一次烘烤的温度和时间都需要严格控制,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电极板的性能。

电解液的配置更是重中之重,需要精确计算硫酸溶液的浓度。他们用自制的量具,小心翼翼地量取浓硫酸和蒸馏水,然后缓慢地将浓硫酸倒入蒸馏水中,并不断搅拌,这个过程中要时刻警惕溶液过热飞溅,因为浓硫酸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一旦接触到皮肤,后果不堪设想。将制作好的电极板浸泡在电解液中后,便开始了反复的充放电测试。通过观察电极板表面的反应和测量电流、电压的变化,不断调整电极板的间距和电解液的浓度,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对未知的探索,只为提高蓄电池的容量和充放电效率。

蒸汽发电机的试制无疑是最为复杂艰巨的挑战。打造锅炉是第一步,他们选用厚铁板,凭借着精湛的焊接技术,将一块块铁板拼接在一起,确保锅炉的密封性,使其能够承受高温高压。这需要对每一条焊缝进行仔细的检查和测试,防止蒸汽泄漏。连接管道也是一项精细活儿,要精确测量每一段管道的长度和角度,确保蒸汽能够顺畅地流通。活塞与气缸的安装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必须保证活塞在气缸内能够精准地往复运动,不能有丝毫的卡顿或摩擦过大的情况。这就需要对活塞和气缸的尺寸进行反复的打磨和调整,使其配合得恰到好处。

在锅炉下生火加热水,看着水逐渐沸腾产生蒸汽,那一刻,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期待。蒸汽推动活塞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然而,初次试运行并不顺利。出现了蒸汽泄漏、活塞卡顿等诸多问题。但他们没有气馁,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蒸汽泄漏,仔细检查每一个密封处,重新更换密封材料或加固密封装置;对于活塞卡顿,进一步打磨活塞表面和气缸内壁,调整连杆的长度和角度,确保动力传输的顺畅。经过无数次的调试和改进,终于让蒸汽发电机稳定运行,发出了那象征着胜利的、源源不断的电能。


不远处,王启林、余力也在查看黄金巨岩兽被 75mm 反坦克炮击毁的头部。原本威风的头颅如今只剩半个,黄金色鳞片被炸得粉碎,散落一地。“这威力,真是惊人!”余力不禁感叹。

王豪、王逸云、王逸尘走过来"是呀!是呀,这个反坦炮炮真厉"王逸云、王奕尘异口同声说道。

"老六,这次你发大财了”

"哪里哪里,大家都发财”

"老六,我可不可以向你购买一艘飞艇?还有这样的机炮和反坦克炮啊?"王逸云说道。

"我也要,我也要”王逸尘急忙说道。

“没问题,等测验完毕过后我就再招点人,扩大产能,到时候送你们一人一艘飞舵艇,到时候不止你们一人一艘,每个兄弟姊妹我都送一艘”

“谢谢!谢谢,老六,大气、嘻嘻"

余力在一旁,听着王豪同王逸云、王逸尘的对话,嘴唇动了动,又欲言而止。

在众人齐心协力下,八头巨岩兽的尸体很快被分割完毕,装入储物袋。王豪等人带着这些珍贵资源以及胜利的喜悦,登上飞艇,缓缓驶离这片战场 。

三艘飞艇如钢铁巨鸟,划破澄澈天空,缓缓飞行,平稳越过清苍谷,义无反顾地向着迷雾森林的更深处进发。飞艇的金属外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泽,引擎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仿佛在向这片神秘的森林宣告它们的到来。

王豪站在一号飞艇的指挥舱内,身旁王启林、余力正用望远镜四周观望。

“爸、师叔,我制造的反坦克炮基本上能对筑基初期的妖兽造成伤害。我还想找几只妖兽试试航空炸弹的威力,最好是像之前那样一群一群的,有炼气期、筑基期的。您们看朝哪个方向飞好一点?”王豪转过头,目光中带着期待,向王启林、余力请教。

王启林看向余力,余力放下望远,目光在天空中逡巡片刻,略作思考后回复道:“这样的话,我们朝着东北方向飞过去搜索一下。那边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很可能有各类妖兽聚集。”

王豪点了点头,正要下令调整航向,就在这时,一声高亢尖锐的“嘤”啼,如同一把利刃,从前方划破空气传来。

“贤侄!注意,是筑基初期的洪宇鹤。”余力瞬间警觉,目光如炬地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神色凝重地说道,“这个洪宇鹤可是洪荒遗种,飞行速度极快。遇到敌人,它不仅会用尖喙和利爪攻击,还会施展冰弹术或寒冰弹。最厉害的是它有一门血脉法术,能够凝练多根飞羽,那些飞羽就如同我们人类炼制的法器一样,厉害起来能像飞剑一样百剑齐发。不过,它的防御相对偏低。洪宇鹤幼年期一般是炼气一层到七层的修为,成年后基本上能达到炼气八层到十层,个别天赋异禀的会突破至筑基期一二层。”

王豪听闻,眼神瞬间亮了起来,他迅速拿起望远镜,紧紧盯着前方的天空。

只见一只巨大的禽类妖兽正朝着飞艇飞来。这只洪宇鹤体型庞大,翼展足有十七八米长。它的羽毛呈现出深邃的宝蓝色,边缘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在阳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它的头部小巧玲珑,一双眼睛却如红宝石般明亮,透着犀利与机警。尖喙呈金黄色,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闪烁着冰冷的寒芒。修长的双腿覆盖着一层细密的白色鳞片,爪子尖锐弯曲,仿佛能轻易撕裂一切。


在三酸两碱、电线、蓄电池以及蒸汽发电机试制成功的振奋消息传开后不久,王宇、王务、王星、斌叔、福叔也相继归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完成任务后的自豪与疲惫,他们的归来让团队更加完整,也让王豪心中的科技蓝图更加清晰。

王豪深知,钢铁是工业的脊梁,有了坚实的钢铁基础,才能进一步推动各类科技发明与建设。于是,他闭门数日,凭借着脑海中丰富的知识储备,精心绘制出了炼铁高炉和炼钢电炉的图纸。这些图纸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标注,都承载着他对未来工业发展的期望与规划。

当他拿着图纸出现在众人面前时,眼中闪烁着坚定而炽热的光芒:“各位兄弟,我们已经在科技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几步,但要想真正强大起来,钢铁必不可少。接下来,我们要在青衣江玻璃作坊畔建造炼焦厂、炼铁炉和炼钢电炉,从矿石开始,一步步炼出生铁,再用电炉炼出高品质的钢。这将是我们家族强大的关键一步,过程必定艰辛,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众人听闻,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随后,眼神中纷纷燃起斗志,齐声应和道:“豪弟!少爷!先生我们听您的!”

建设的号角就此吹响,青衣江玻璃作坊畔瞬间变成了一片繁忙的工地。

首先动工的是炼焦厂。王宇负责指挥着一群工匠和劳工,搬运着巨大的砖石和耐高温的黏土材料。“大家加把劲!这些砖石是炼焦炉的基础,一定要摆放稳固,不能有丝毫差错!”王宇一边大声呼喊着,一边亲自上手帮忙搬运。在一旁,福叔正对照着王豪给出的设计图,仔细检查着地基的挖掘情况,时不时地用手中的标尺测量着深度和宽度,喊道:“这里还需要再挖深一点,要保证炼焦炉的根基牢固!”

王星则带领着另一队人搭建炼焦炉的主体结构。他们将特制的耐火砖一块块小心翼翼地砌起来,每一块砖的位置都经过精确测量,确保炉壁的密封性和耐高温性能。“大家注意砌砖的角度和缝隙,这关系到炼焦炉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王星一边说着,一边用泥刀将耐火泥均匀地涂抹在砖缝之间。

与此同时,炼铁炉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王务负责组织铁匠们打造炼铁炉所需的各种大型部件,如炉门、炉缸等。巨大的铁锤在铁匠们的手中上下挥舞,火星四溅,炽热的铁块在他们的锻造下逐渐成型。“这炉门的尺寸一定要精确,不能有丝毫偏差,否则会影响炼铁的效果!”王务在一旁叮嘱着铁匠们,眼神中透露出对细节的严谨把控。

斌叔则带领着劳工们安装炼铁炉的通风系统和鼓风装置。“这通风管道的连接一定要紧密,不能漏气,不然风力不足会影响炉内的燃烧效果!”斌叔一边检查着管道的连接情况,一边指挥着劳工们进行加固和密封处理。

而王豪则穿梭在各个建设现场,一会儿与王宇讨论炼焦厂的布局优化,一会儿又与王务研究炼铁炉的技术改进。“王宇,炼焦厂的储煤区和炼焦区之间的运输通道要再拓宽一些,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王务,炼铁炉的风口设计可以再调整一下角度,这样能使氧气更充分地与焦炭和矿石接触,提高炼铁的产量和质量。”

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和挑战。有一次,炼焦炉的地基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塌陷的迹象,王豪立刻召集众人商议对策。“大家不要慌,我们先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王豪冷静地说道。经过一番仔细的检查,发现是地下的土质过于松软。“我们可以采用打桩加固的方法,在地基周围打入一些木桩,增强地基的承载能力。”王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王豪思考片刻后,点头同意:“就按王星说的办,大家抓紧时间行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炼焦厂和炼铁炉终于建成。高大的烟囱耸立在厂房上方,滚滚浓烟升腾而起,炼焦厂率先开始试运行。

王豪带着王明远和王江来到炼焦厂,看着熊熊燃烧的炉火,王江好奇地问道:“先生,这炼焦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把煤炭变成焦炭呢?”王豪微笑着解释道:“焦炭是炼铁的重要燃料和还原剂,它的热值高、强度大,可以为炼铁提供足够的热量和化学反应所需的物质。煤炭经过高温干馏,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挥发分,就变成了我们需要的焦炭。”

随着炼焦厂的稳定运行,炼铁炉也开始点火投产。通红的炉火照亮了整个厂房,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按照一定的比例被装入炼铁炉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铁矿石逐渐被还原成铁水,流淌到炉缸底部。“大家注意观察炉温的变化和铁水的质量,及时调整鼓风的强度和矿石、焦炭的加入量。”王豪对负责炼铁的工匠们叮嘱道。

在炼铁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有一次,铁水的流动性不好,导致出铁口堵塞。王豪和王务迅速赶到现场,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发现是炉渣的成分出现了问题。“我们需要调整石灰石的加入量,降低炉渣的熔点和粘度,让炉渣能够更好地与铁水分离。”王务说道。王豪表示赞同:“好,就这么办,大家密切配合,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改进,炼铁炉终于实现了稳定高效的生产。接下来,便是炼钢电炉的建设和调试。

炼钢电炉的建设更加复杂和精细,需要精确安装电极、炉衬、电气控制系统等部件。王明远负责指挥电工们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大家一定要仔细检查每一个线路连接,确保电流稳定、安全可靠。”王明远一边说着,一边亲自检查着每一个接线端子。

王江则带领着工匠们安装电炉的炉衬,选用高品质的耐火材料,一块块地拼接、固定,确保炉衬的密封性和耐高温性能。“这炉衬是电炉的关键部位,直接关系到电炉的使用寿命和炼钢的质量,大家一定要用心!”王江对工匠们说道。

在炼钢电炉的调试过程中,王豪和众人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比如,电极的消耗过快,导致炼钢成本增加。王豪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反复思考和试验,提出了改进电极材质和优化供电制度的方案。“我们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新型的电极材料,它的耐高温性能更好,抗氧化能力更强,可以有效降低电极的消耗速度。同时,调整供电曲线,使电流分布更加均匀,减少电极的局部过热现象。”王豪向众人解释道。

经过多次的调试和改进,炼钢电炉终于成功投入运行。在原料充裕的情况下,每月能生产十吨优质或特种钢材。

工坊中,王豪再接再厉。开始工业母机制作之旅。

车床的制作成为了这场征程的先锋。在挑选制作床身的铸铁材料时,工匠们如同甄别珍宝般仔细。他们轻轻敲击每一块原料,凭借经验倾听其发出的声音,以此判断内部的致密程度。“这块铸铁敲击声略显沉闷,可能内部存在微小气孔,其密度约为 7.0g/cm³,不太符合我们对床身材料的高标准要求。”一位有着多年经验的老工匠,皱着眉头说道。王豪接过材料,仔细端详后微微点头:“我们要确保床身材料的密度均匀性偏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最好能达到 7.2g/cm³ 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床身在长期使用中不变形,为后续高精度加工提供稳定基础。”经过反复筛选,他们最终选定了一批优质铸铁投入熔炉。

熔炉生火后,工坊内温度迅速攀升,滚滚热浪扑面而来。工匠们汗流浃背,却始终紧盯着铁水的熔化情况,不断调整着炉火的温度,使其稳定在 1500℃左右,并适时添加适量的助熔剂,以去除铁水中的杂质,确保其纯净度和良好的流动性。当铁水达到理想状态,他们迅速将其倒入精心制作的模具中,铸造床身、床头箱等关键部件。脱模后的铸件表面布满了粗糙的纹理和毛刺,工匠们随即拿起锉刀、砂纸等工具,开启了精细而漫长的打磨工序。“大家注意,床身的导轨部分直线度偏差必须控制在 0.05mm 以内,表面粗糙度要达到 Ra0.8μm 以下,这直接关系到车床的加工精度。”王豪一边亲自示范着打磨技巧,一边大声提醒着众人。他们用自制的精度测量工具,反复检测和修正,一点一点地将铸件打磨至完美状态。

在安装车床的主轴和传动系统时,更是困难重重。齿轮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每一个齿的模数为 3mm,压力角为 20°,齿面的表面粗糙度需达到 Ra0.4μm 以下,且齿距偏差要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将齿轮安装在轴上,使用塞尺反复调整啮合间隙,使其保持在 0.1 - 0.2mm 之间,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卡顿或噪声过大的问题。“这就如同给车床安装精密的心脏和血管,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让整个设备无法正常运转。”王豪眼神专注地看着正在安装的传动系统,语气凝重地说道。比如,有一次在安装过程中,由于一个齿轮的齿距偏差了 0.05mm,导致整个传动系统出现明显的卡顿和异常噪声,经过重新加工和安装该齿轮后,问题才得以解决。经过无数次的调试和改进,他们终于让主轴能够平稳地以 3000r/min 的转速高速转动,传动系统也顺畅地传递着动力,为后续的加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铣床的制作过程同样充满挑战。打造铣床工作台时,需要将一块厚重的钢材锻造至合适的尺寸和形状,其长宽高分别为 1500mm×800mm×300mm。然后进行淬火处理,将钢材加热至 850℃,迅速放入冷却液中冷却,以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淬火过程中,温度的控制精度需在 ±5℃ 以内,冷却速度也要均匀,稍有偏差就会导致钢材开裂或硬度不均。“这次淬火的温度一定要严格控制在 850℃,冷却速度也要均匀,大家务必小心谨慎。”王豪在一旁紧紧盯着炉火,向负责淬火的工匠叮嘱道。曾经在一次淬火试验中,由于温度升高了 8℃,超出了允许范围,致使钢材出现了局部硬度不均的情况,经过重新调整工艺参数后,才成功打造出符合要求的工作台,其硬度达到了 HRC50 - 55,表面硬度均匀性良好,为铣床的高精度加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装铣刀头是另一个关键环节。铣刀头的转速高达 6000r/min,切削力较大,对其安装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王豪带领工匠们使用自制的高精度量具,将铣刀头的径向跳动和轴向窜动控制在 0.03mm 以内,确保在高速旋转时不会产生振动和偏移。“铣刀头就像我们的利刃,只有安装得精准无误,才能在加工工件时战无不胜。”王豪形象地比喻道。例如,在加工一个复杂的模具零件时,由于铣刀头安装精度达到了要求,使得加工出的模具表面粗糙度低至 Ra0.4μm,尺寸精度也控制在了 ±0.05mm 以内,完全满足了设计要求,这也充分证明了铣刀头安装精度的重要性。

钳床的制作注重钳口的精度和夹持力。工匠们选用优质的合金钢材料制作钳口,经过锻造、机加工后,用手工研磨的方式对钳口进行最后的精加工。钳口的平面度偏差控制在 0.02mm 以内,表面粗糙度达到 Ra0.2μm 以下,使其能够紧密、稳定地夹持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工件,最大夹持力可达 5000N。“钳口的精度关乎到我们加工的每一个零件的初始精度,绝对不能有丝毫马虎。”负责钳床制作的工匠全神贯注地研磨着钳口,额头布满了汗珠。有一回,在夹持一个薄壁零件进行加工时,由于钳口的平面度偏差了 0.03mm,导致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出现了变形,经过重新研磨钳口至标准精度后,后续加工才得以顺利进行,再次凸显了钳口精度的关键作用。

磨床的制造难点在于砂轮的选择、安装和调试。砂轮的粒度选用 80# - 120#,硬度为中软,其平衡性至关重要。王豪和工匠们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多次试验,挑选出了最适合的砂轮。安装砂轮时,他们采用特殊的动平衡检测设备,对砂轮进行精确的动平衡校正,使其不平衡量控制在 5g·mm 以内,确保其在高速旋转(3500r/min)时不会产生剧烈振动。“砂轮一旦失衡,不仅会影响加工精度,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所以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王豪严肃地对大家说道。曾经有一次,由于砂轮在安装时没有完全校正平衡,在高速旋转时产生了较大振动,导致加工的工件表面出现了明显的振纹,经过重新平衡砂轮后,问题得以解决,这也让工匠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砂轮平衡的重要性。

钻床的制作关键在于钻头的精度和钻床的稳定性。工匠们精心打造出高精度的麻花钻头,钻头的顶角为 118°,螺旋角为 30°,刃带宽度为 2mm,对其刃口角度、切削刃长度和对称性进行严格控制。在钻床机身的设计和制造上,采用了加强筋和稳定底座的结构,使钻床在钻孔过程中的稳定性大幅提高,有效防止了钻头偏移和折断。“钻孔的精度要求很高,我们要从钻头的制造到钻床的整体性能,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王豪在钻床制作现场,对每一个步骤都进行细致的指导和检查。比如,在钻削一批直径为 10mm、深度为 50mm 的孔时,由于钻床的稳定性良好,钻头的精度也符合要求,使得这批孔的圆柱度偏差控制在了 0.05mm 以内,位置度偏差也在 ±0.1mm 范围内,完全达到了预期的加工精度标准。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工坊内日夜灯火通明,工匠们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他们遭遇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在王豪的鼓励和带领下,从未放弃。每解决一个难题,每完成一个部件的精准制作,都让他们离成功更近一步。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一台台工业母机终于诞生。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